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郭文斌对话陈育宁:从宁夏读懂黄河文化的“根”与“魂”

发布时间:2025-07-24 15:18:19 | 来源:黄河文学 | 作者: |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擘画了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的蓝图。宁夏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号角中,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播、传承。近日,宁夏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专访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育宁的文章在《黄河文学》杂志发表,引发各界关注。陈育宁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形成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它虽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但它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文章原题《在山河之间——宁夏黄河文化的生成及内涵特征》,转载时有修改。

郭文斌:陈老师好。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关乎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也哺育着沿岸诸多城市。关于黄河,大家从地理意义上、非遗意义上、生态意义上谈了很多,都谈得很好。在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的层面上,我感觉还是要再深入。您长期从事民族史、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在民族历史文化领域建树颇多,很高兴今天与您就黄河文化展开讨论。首先,请您谈谈我们该如何认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怎样的位置和意义?

陈育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对黄河文化的基本定位,是我们深刻认识黄河文化内涵及其功能的指导思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形成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它虽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但它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郭文斌: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唤醒中华民族基因性的一种记忆和情感。细看黄河流域的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寻根问源,再结合如今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做的诸多努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重要定位。

陈育宁:是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从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出现了有明确特征的文化形态,如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的河套文化。华夏先民选择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为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提供了养育生命的水源。易于栖身和生存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狩猎采集和耕种条件,他们在黄土高原最早发展旱作农业,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各支流流域进行农业开发。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6000年就有了粟、黍等旱地作物,这些中国最早的农业种植作物就出现在黄河流域。农耕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培育了从事农耕的民族。人们逐渐学会联合起来治理水害,学会利用水利进行种植,进一步使黄河融入生产生活,社会有了更大进步。游牧民族进入沿河区域后,继续利用近水的优势,推动农耕业和畜牧业发展,两种生产方式的互补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从夏、商、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延续数千年,社会经济以农耕业为基础,又推动了城镇等居住中心的形成以及连结这些中心及四周的交通的拓展。在不断吸收、扩展的同时,各民族间的往来交流更为频繁和紧密,相互融合壮大成为趋势,最终融为一个整体。这一切,源于黄河的滋养,源于黄河文化的不断武装。历史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凝聚之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直接根源。

郭文斌对话陈育宁:从宁夏读懂黄河文化的“根”与“魂”

从宁夏中卫沙坡头远眺黄河(中国网记者 李培刚 摄)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愈加壮大强盛,是因为中华民族有追求“盛世”和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有坚韧不拔的自信和毅力,有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有极具聪明才智的创造力。这些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所铸就的中华文明,像奔腾的黄河一样,日夜不息,传承不断。在这样的民族品格和精神培育下,沿黄河流域的各个分散的势力,在与水害拼搏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联合起来的重要性,经过不断分化、聚合,最终由分散走向统一,统一成为进入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沿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基础的发展,带动了灌溉工程、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术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四大发明的出现,对世界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沿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基础形成的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法制度及治理观念、传统习惯等,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延续文明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子百家思想、史学文学巨作、各类艺术成就、宗教信仰和传播、伦理道德、天人合一观念等,大都发芽形成于黄河流域,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性格,其精华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所在,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