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北京何以“刷新”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城市纪录?
——专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简称“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世界遗产数量增至8项,“刷新”全球世界遗产数最多的城市纪录。
沿着中轴线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中国的遗产保护格局迎来哪些改变?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回溯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之路,讲述这条轴线的“生长”历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哪?您与北京中轴线是何时结缘的?
单霁翔: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与世界其他城市轴线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是一条有生命力的轴线。
自元代形成以来,尽管有所改变,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基本完整,42处古建筑保留了38处,其两侧平缓开阔的格局、城市天际线的地位依旧。
北京中轴线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完善,成为世界上距离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城市中轴线。在我看来,它也是世界范围内,对城市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条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上有15个遗产构成要素,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在城市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空间,成为中国古代人居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奥林匹克公园等一批地标性现代建筑相继“落户”7.8公里中轴线的延长线上,使中轴线得以延伸,在未来继续统领北京的城市格局。
北京对中轴线的关注和保护,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也有幸参与其中。2000年,我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任职时,最担心的是大规模的建筑群挤在中轴线两侧,影响北京老城的整体景观。彼时,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可能产生大体量建筑、大规模建筑群的项目尽量远离中轴线,不让这些建筑“挤”在老城里;二是在中轴线两侧规划了很大面积的建设控制地带,规划了多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着重保护包括胡同、四合院等在内的北京传统历史建筑,保留老城胡同肌理,为这条轴线建立起一扇扇“屏障”。这些都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奠定了基础。
2011年3月,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获得40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当时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新社记者: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用了12年。这条申遗之路为何这么长?
单霁翔:在我看来,这12年不是在等待,而是不断维护和强化壮美的文化景观,同时纠正过去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遗憾。
从被列入“预备名单”算起,在北京现有的世界遗产中,21世纪以来申遗用时较短的中国大运河,也用时近10年。在世界范围内,有些遗产要用上20年甚至更久才能申遗成功,这是因为成为世界遗产有严格的流程要求:进行资源调查、编制保护规划、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迎接世界遗产专家检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是一项无法“突击”的任务。
12年间,上述工作让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共识,使北京中轴线的秩序更加壮美和完整。更为难得的是,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遗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
过去,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界定相对模糊,常将其和文物保护混淆。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深入,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认识更深刻,保护的范围更广阔。
与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类似,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同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中轴线上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强调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要共同保护。从公园里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到体现老字号传承的“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伴随申遗成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