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潘红宇
新华社成都6月13日电 题:三星堆上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肖林、童芳
“月光宝盒”、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金面罩铜头像……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去年9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数件造型奇特的“上新”文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拍摄的金面罩铜头像(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202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联合考古队在三星堆祭祀区开展发掘,在1986年发现的1、2号“祭祀坑”旁边,相继发现、发掘了距今约3000年的3号至8号六个“祭祀坑”。截至目前,六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前所未见“神器”
走进三星堆考古大棚,记者看到3、4号“祭祀坑”已结束野外发掘,5、6号“祭祀坑”已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正在开展埋藏文物的室内清理,此次公布的重要文物主要集中在7、8号“祭祀坑”。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7号“祭祀坑”拍摄的玉器(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站在7号“祭祀坑”旁,眼前是一片青绿色,可谓是“琳琅满目”。负责7号“祭祀坑”发掘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介绍,7号“祭祀坑”的特点是玉器多、小型的青铜器多。玉器包括成捆的长条状玉凿、三孔玉璧形器、玉斧、玉瑗等。铜顶璋龙形饰、青铜立人、铜铃等青铜器虽然小件,但却精巧。其中一件不到10厘米长的青铜凤鸟,尾羽根根分明,是体现古人高超铸造技艺的杰作。
在这么多小件文物之间,一件椭圆形网格状文物尤其显眼,这是7号“祭祀坑”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器,黎海超把它称作“月光宝盒”。
“非常震撼,过去的认知里没有这样的器物,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黎海超告诉记者,这件文物上有丝绸痕迹,外层是上下对称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一侧类似合页,还附带了四个青铜龙头把手和两三根青铜飘带,最让人称奇的是,青铜器里还装了一块大小形状相合的青绿色玉器,相当于一个裹着丝绸的精巧铜盒里装了一块美玉。
考古方舱内,与7号“祭祀坑”一门之隔的8号“祭祀坑”,特点是大件青铜器多。三星堆典型的青铜人头像目前就发现了近70件,比1986年发现的1、2号“祭祀坑”加起来数量还要多。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拍摄的金面罩铜头像(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除了今年初已经公布的铜龙,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金面罩铜头像、顶尊蛇身铜人像、精妙复杂的铜神坛、“机器狗”一样的铜巨型神兽、“裹裙坎肩大背头”的铜立人像、铜猪鼻龙形器、铜戴象牙立人像、铜神殿形器盖、石磬等,其中数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
在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8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左)与考古工作者任俊锋一起清理铜神坛(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8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眼里,铜神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