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这个大众所熟知的身份外,“老先生”陈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冯友兰的学术助理。
20世纪80年代,陈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曾师从张岱年和冯友兰。几年后,博士毕业,他遵从系里安排,为冯友兰先生提供学术帮助。这工作一干就是5年,直至1990年冯友兰去世前,陈来都常伴其左右。
最近,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在北京大学开启首讲“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宗旨与精神境界”。在讲演中,陈来不禁感叹:“我治学的眼界、胸怀,以及看问题的高度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是我给冯先生做助手这几年学到的新东西。”
而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冯友兰雕塑。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1983年,这一年冯友兰88岁。为庆贺生辰,他特意题了一副新对联,上联为“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为“心怀四化意寄三松”。冯友兰把这副对联挂在了家中书房的东墙上。“意寄三松”,是指冯友兰在北大燕南园的居所名为“三松堂”;“心怀四化”则表明他对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关注。
5年后,1988年春夏间,陈来自海外归来,去探望冯友兰。冯先生见到陈来,稍事寒暄,紧接着讲道,“我近来换了一副对联”,说着手便指向东面。陈来顺着他的手看去,果然,东墙上的对联已经换了一副新的,“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墨黑的几个大字跃然纸上。
这副对联写于1988年2月,直至冯友兰逝世,再未换过。
仔细说来,这副对联讲的是冯友兰晚年对中国哲学与时代的学术思考与生活志向。按他自己的话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哲学史工作的意义,下联说的是我的自我修养的目标,这两句话,是我的自勉之辞”。其中,对联中的“旧邦”“新命”出自《诗经·大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此先,冯友兰曾在不同场合,数次提到过这句诗。1980年,冯友兰首次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自序里提到“旧邦新命”的概念。他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
1982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冯友兰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仪式上,冯友兰再次讲道:“我经常想起儒家经典《诗经》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
应该说,此时的“阐旧邦”,不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的“释古”。这个“阐”写出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体会,以便在新的时代,中国能够保持文化上的同一性(identity)。
由此观之,冯友兰的哲学工作,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不同时代冯友兰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和宗旨有所不同。
在抗战时期,冯友兰在《新理学》的自序中写道:“以期对于当前之大时代,即有涓埃之贡献。”《新世训》自序中也提出:“我国家民族方建震古烁今之大业,譬之筑室。此三书者,或能为其壁间一砖一石欤?”
当时的冯友兰是如何阐释自己的工作意义的?对此,《新原人》自序对此有明确表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表明冯友兰在20世纪40年代对于他的工作意义有明确的自觉,也就是说,他作为哲学家对民族大业的“涓埃贡献”,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国家治平的方向和为国民提供安心立命的资源。
“文革”开始后,冯友兰对自己的期许不再有张载四句的“四为”气概。此时,他心向往之的,就学术而言,是“阐旧邦以辅新命”。但冯友兰并不企图为现代化的中国提供一套正统哲学,这一次,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准备”,而非“建构”。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