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探寻“何以中国”,照鉴“未来何处”——中国考古发展新趋势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21 15:08:0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翟翔 蔡馨逸 童芳 | 责任编辑:

中国考古,在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看来,一度非常神秘。近日记者在与中国考古学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

科技考古揭开了许多传统考古难以发现的秘密,保护了许多原本难以保存的文物;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创新运营,公众对考古学的接触和理解正在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者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交流合作,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了解彼此文明的独特性与共通性。

探寻“何以中国”,照鉴“未来何处”——中国考古发展新趋势观察

这是3月1日拍摄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内的工作舱。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从史前遗址到海底遗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加持中国考古

陕西榆林,4300年前营建的石峁遗址雄踞在黄土高原。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气势恢宏的宫室建筑、复杂的城防设施、精美的石雕与玉器。“这些高等级遗存标志着晋陕高原在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说。

探寻“何以中国”,照鉴“未来何处”——中国考古发展新趋势观察

石峁遗址皇城台远景。皇城台为一处高阜台地,是石峁城址内城和外城重重拱卫之核心区域。整体呈顶小底大的金字塔状,墙面可见石雕头像、动物纹等装饰。台顶平整开阔,大型夯土台基、“池苑”等重要遗迹星罗棋布。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供图

三皇五帝、共工、大禹……石峁的过往引发了诸多猜测。

作为石峁发掘的主持人,孙周勇表示,考古学注重实物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不倾向于过早将之与上古历史人物对照匹配。

“但是,通过科技手段,我们确定石峁文明由久居于此的土著人创造,并吸收了同时期相邻区域的部分文化因素,揭示了石峁居民商业经济的演变等。”孙周勇介绍,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石峁的先民与周边人群在不断交流碰撞中共同推进了中华文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科技考古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揭开了许多传统考古难以发现的秘密,保护了许多原本难以保存的文物。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探寻“何以中国”,照鉴“未来何处”——中国考古发展新趋势观察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井字形道路系统和两侧墙垣把都邑规划为多个网格,揭示出宫城居中、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三处早期车辙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供图

“中原地区先民广泛吸收、融合周边文明先进因素,首次真正意义上将中原核心区整合为统一的文明体,初步形成注重等级和融合的青铜礼乐文明,与商周文明一道确立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本特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先民创造的牙璋、绿松石铜牌饰等礼器及制度,影响到岭南至东北的广大地区。

“科技考古能够提取传统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揭示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和古代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陈相龙介绍,二里头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发现,该遗址不仅有高比例的外来人群,也有大量外来家畜,可能还汇入了小米等谷物、野葡萄等果品。

陈相龙介绍,二里头陶器残留物研究还发现了酿酒和饮酒的证据,推测当时的酿酒原料主要是稻米、小麦、粟、黍,还混合了薏苡等,用红曲霉和稻米制曲并添加草曲。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上新”的文物造型奇特,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掘时,人们用竹竿搭建围栏,挖出来的文物多用纸包住,放进木制箱子运出去……而今,这些方法已被更加精细、安全的科技感十足的操作取代。2019年后的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的发掘中,搭建了4个透明的考古方舱,舱体内部均可调控温湿度,给予出土有机质文物最佳保护环境,是全球首个“多功能考古综合发掘平台”。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