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功能性建筑怎样带动城市发展?中西风格如何交融?

发布时间:2025-07-15 12:06:03 | 来源:中国新闻社 | 作者:张少宣 | 责任编辑:

1863年,一座被称为“泥屋”的建筑在天津立地而起。1886年,“泥屋”被改造成首座带有欧洲西部乡土气息、三层砖木结构、平坡屋顶的古典露明式楼房。1987年,历经整修,一座拥有现代风格的七层豪华大楼赫然而立。至此,近现代风格融合的建筑群组成了今日利顺德大饭店(以下简称“利顺德”)连体楼群。该店被誉为“华夏第一店”。

2023年,利顺德建造160周年之际,曾主持其提升改造工程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张颀及《跨越三个世纪的大饭店利顺德》一书策划者、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原天津市旅游局规划处处长何焕臻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究建筑巧思,探讨都市功能性建筑如何融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中西建筑风格如何交融。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利顺德的建造有怎样的起因?

张颀:1863年,英国牧师殷森德与英女王的驻津代表吉布逊签订了一份转租土地的“皇室契约”,承租天津英租界29号地基的19.9英亩土地。随后,殷森德雇佣工人在他购买土地的最南端,建立了简易的英式印度风情平房,作为货栈、洋行、旅馆和饭店,专门招待外侨,时称“泥屋”或“老屋”。

作为利顺德的雏形,这种设计风格还融入了当时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租界建筑中流行的南洋风格。“泥屋”是天津英租界最早的建筑之一,影响它风格形成的原因与当时的经济因素和技术条件限制都有关。

中新社记者:1886年,“泥屋”改造有何特点?

张颀:随着越来越多欧洲人来到天津,租界内建筑风起。1886年夏天,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天津海关税务司、利顺德股东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等,在“泥屋”旧址上将其建筑从单层泥木结构改成三层砖木结构的古典露明式豪华酒店。

建筑外设英式田园风格木外廊,转角为五层塔楼,入口处设山花。在天津众多的国外造型建筑群体中,很少见到这种中世纪伦敦地方传统色彩的构造体。宽敞的大厅,配以宫廷式的宽阔楼梯和一到冬天也不使人感到寒意的壁炉,整座建筑立面造型轻快,功能齐全。

这座由中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合资修建的建筑,西临维多利亚公园,东靠海河,环境优美,建筑的审美意义与社会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中新社记者:利顺德建筑中充满了中西交融的巧思,具体有何体现?

张颀:它外廊木柱设计成“四棱抹斜角,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横向的凹线脚装饰”,此种独特的装饰风格可在早期的东南亚租界建筑上找到痕迹,且此种风格在天津现存的租界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酒店扩建时还加入了不少中国元素,例如灯笼花砖,是中国传统花砖砌筑方法的一种,表面形状类似灯笼的骨架,故得名。这种砌筑方法出现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到清代末期极盛,而这正是利顺德修建的年代。这种做法多用于民间建筑的檐口、窗口等位置,利顺德早期建筑的窗拱和窗台等处的砖线脚均运用了此种砌筑手法。这种中西交融的风格,说明中西艺术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利顺德有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何焕臻:利顺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涉外酒店,并且是正在使用的旅馆类建筑中唯一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的更迭,社会的演进,需求的变化,赋予它太多的融合性和发展性。160年间,利顺德至少九度易主、八次改扩建,和世界酒店业发展同步,经历了从栈房到豪华酒店再到商业酒店,最终成为现代新型酒店的演变全过程,堪称世界酒店发展史的活化石。

“利顺德”英文名“ASTOR HOUSE”,也译称为“阿斯特饭店”。十九世纪时,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的阿斯特酒店是美国千亿富豪以他的名字命名兴建的豪华酒店,后来的很多豪华酒店纷纷仿效冠以其名。实际上,1846年英商在上海曾兴建名为“礼查ASTOR”的酒店,但随后酒店两次易址,多次易名,现存的楼宇是二十世纪初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筑。

利顺德是中西技术合璧的产物,内部许多细节依然保持着历史原貌。如饭店大堂内的木楼梯、入口处台阶、西餐厅的雕花、泰晤士餐厅的柱式,以及国内最早使用的奥的斯电梯等。加之德、美、日、加的早期领事都曾在此办公,具有审美意义和历史意义。虽然它是1863年始建,但在历史的完整性上没有断层,功能也未发生改变。

中新社记者:利顺德在不断提升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张颀:2009年,天津市开始对利顺德进行大规模的提升改造。修缮设计伊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AA创研设计团队对其进行了详尽彻底的调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