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中国弥勒文化何特点“慈祥之笑”何以全球共享?

发布时间:2025-07-15 12:06:01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柴燕菲 林波 | 责任编辑: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大肚弥勒。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勒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与演变,也深刻展示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历程。

中国弥勒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中国弥勒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亚洲乃至欧美等地区传播?在东西方文明对话中,中国弥勒文化为何能做到全球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予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弥勒文化如何在中国发展?

魏道儒:弥勒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东汉到隋唐。东汉时期,弥勒信仰作为域外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中国内地,进入中国文化体系,赢得了一部分信众。到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逐步发生变化。至隋唐时期,弥勒信仰在佛教界和社会各阶层民众中都有流传,但演进态势不稳定,时断时续,时兴时衰。这个阶段的弥勒文化中,既有中国的特色,包含许多中国本土的创造,但是主体内容主要还是继承域外佛教的因素。

第二个阶段是唐末五代到现代。自此,弥勒文化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当时,民间传说奉化“布袋和尚”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这个传说逐渐盛行开来,并且最终获佛教界公认。把“布袋和尚”契此作为弥勒佛的化身,这是我国佛教中国化的体现。

总而言之,弥勒文化本质上是中印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

中新社记者:中国弥勒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魏道儒:两千年来,在中国社会流行的众多佛教信仰对象中,弥勒信仰是反映中国精神、中国风貌和中国特点最多的一种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的弥勒文化是中印两种文化长期、全面、深入交流互鉴之后产生的文化结晶。与中国社会长期流行的众多佛教信仰对象相比较,以“布袋和尚”为弥勒佛化身的弥勒文化中更多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更多反映了中国人所推崇、向往、追求、期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一,中国化的弥勒佛是用中国禅宗理论塑造的,是中国禅学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的形象化体现。作为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是一位已经开悟的禅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多么平淡无奇或者不可思议,都是觉悟的体现。这样的言行正是对禅宗基本精神的弘扬和阐释。

其二,宣扬中国人推崇的处世态度、良好心态和优秀品质。以“布袋和尚”为外在形象的弥勒佛信仰,突出倡导豁达乐观、坦诚宽容、助人为乐的性格,倡导慈悲关爱、救苦救难、利乐众生的精神。这些内容既可见于佛教译籍,也能从儒家道家,乃至宁波人文文化中看到相似的精神元素。

其三,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在弥勒文化中得到集中体现。在印度佛教中,无论是著名的罗汉还是菩萨,都有庄严相貌。但,中国弥勒佛外表“不庄重”的袒胸露乳、“不严肃”的张口大笑、“不礼貌”的箕踞而坐,都成为圣者象征;疯癫的行为,无定的言语,都成了智慧、幽默、风趣、慈悲、度世的表现。

这种在丑拙中显示美好,在诙谐中表现庄严,在揶揄中显露慈悲的巧妙艺术处理,都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情趣的体现。

中新社记者:中国弥勒文化在当代有何价值和意义?

魏道儒:在当代社会,中国弥勒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弥勒文化中的宽容、和善、智慧和快乐等精神内涵,与当代社会提倡的和谐、友爱、宽容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反映了中国人对现实人生的真切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内容远远超出了宗教信仰领域,在社会上发挥着维护家庭和睦、融洽邻里关系、调节个人心理状态、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作用。

其次,弥勒文化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弥勒文化中蕴含的慈悲关爱、众生平等、宽容和平、和谐友善、豁达乐观等思想和理念,具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宝贵价值,能够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新社记者:中国弥勒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亚洲和欧美等地传播?

魏道儒:弥勒化身形象,连同其中蕴含的精神资源,在古代逐渐流传到中国各地,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表现出强大的国际适应性。近代,弥勒文化弘扬到欧美。最近几十年,弥勒文化可谓真正传遍世界。

中国弥勒文化的“走出去”过程,可以通过宁波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的传播作为典型案例来说明。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