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上有着特别意义。中国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单音四声的独有特征,这使得诗词具备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且其用典用韵,庞杂深远。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突破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互鉴?98岁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此进行解读。
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
叶嘉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2018年4月,第八届“海棠雅集”诗会活动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举办,来自海内外诗词界、艺术界、文化界的名家学者共赴迦陵学舍。叶嘉莹出席活动,与众人赏花吟诗。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积淀不够,看不懂诗词内容,也分辨不清哪首诗是好诗,好在哪里,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的功用。守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这自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
弥补这些遗憾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情之所在,不可自已。但我愿把所知道的都说出来,说给年轻人听,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2015年10月,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一讲座上演讲。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诗词如何实现全球化传播?
叶嘉莹:如前所述,中华诗词所独有的声韵美感及其体现出的作者独有的情感,是难以言传的意韵之美。因此,当语言文字发生改变时,诗词的感觉和所蕴含的情志可能就完完全全改变了。
当然,中国诗词英译中也有极好的翻译,我曾听过,将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翻译成“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这种声音与感情结合得很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诗人的情怀和才华,达到这种水平很难。
像我这样没有很好英文基础的讲授者,即兴发挥是不能将翻译做好的。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我只将我对诗词的理解表达给学生,将诗人真正的、本质的美好讲述出来,和对待中文读者、中国学生一样。所幸,我大概天生就是吃教书饭的,尽管英文语法也不完全正确,发音也不见得标准,每日的备课都需要查字典这样笨的方法,学生们对我的教学还是极感兴趣,课堂积极性很高。我想,这还是与我将我个人对于诗词的真挚的感动和理解传达出来,或者说,我真正用生命将诗歌的情感、意志诠释出来有极大的关系。当然,我在课堂上的吟诗诵词,也吸引学生们陶醉于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