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发布时间:2025-07-15 12:05:25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李开周 | 责任编辑:

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北京故宫南熏殿旧藏苏辙画像

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墓壁画:备食图

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备茶图

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苏辙在辽国行程示意图

公元1090年正月,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北京度过了新春佳节。那是他第二次到北京,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到北京。苏辙到北京有何公干?他第一次到北京是什么时候?他在北京过的春节跟现代春节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跟随苏辙的脚步,来一次长路漫漫的“出国过年”之旅。

公派

太后让苏辙去辽国

先把历史的指针拨到宋哲宗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那时候,宋哲宗还是个少年皇帝,不掌实权,由他的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一切军国重事和大臣任命都掌握在高太后手中。

高太后性格保守,又喜爱文学,所以重用身为保守派的文学臣子苏辙,以及苏辙的哥哥苏东坡。在高太后的提拔下,苏东坡和苏辙都成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代替皇帝起草诏书,地位仅次于副宰相,在宋朝属于非常重要的职位。

1089年农历七月,苏东坡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成了地方官;而苏辙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升任吏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吏部尚书,成为部院大臣。这年农历八月,高太后又任命苏辙为“生辰使”,让他代表大宋出使辽国,去给辽道宗耶律洪基庆祝生日。

我们知道,自从宋真宗跟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就成了和平交往的兄弟之国,往来不绝的出使队伍代替了早先的大规模战争。每当辽国皇帝或者皇太后过生日,北宋就会派出“生辰使”;每当辽国皇帝或者皇太后去世,北宋就会派出“吊哀使”;每当春节将至,北宋就会派出“正旦使”……同样的,辽国也在向北宋派遣生辰使、吊哀使、正旦使等等使臣。两国交好百余年内,互派使臣三四百次,每次派出的使团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

在这些频繁往来的使团里,有我们熟悉的一些历史名人。例如李清照的姥爷王珪(部分学者误将另一位大臣王拱辰当成李清照的姥爷或太姥爷,该观点已被《王珪神道碑》证伪)在1051年以正旦使身份去辽国拜年,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1055年以“贺登宝位使”身份去辽国祝贺辽道宗登基,沈括的侄子沈遘在1059年以正旦使身份去辽国拜年,沈括本人在1075年以“国信使”身份去辽国谈判地界,陆游的爷爷陆佃在1100年以“告哀使”身份去辽国通报宋哲宗驾崩。甚至包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拯,同样出使过辽国。

好处

出国就能合法收礼

包拯、沈括、欧阳修等人出使辽国,都属于公派出国,这样的公派出国是有很多好处的:一是能免费饱览异域风景;二是回国以后被提拔重用的概率极高;三是可以接受异国君臣馈赠,返程时能带回一大车礼物。您如果不信,可以翻翻流传至今的那些北宋官员出使辽国行程文献,包括路振的《乘轺录》、陈襄的《使辽语录》、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里面都有接受辽国君臣馈赠的记录。

以陈襄《使辽语录》为例。公元1067年宋神宗登基,陈襄被任命为“告登位使”,奉旨去辽国通报新君即位。他一进辽国境内,就开始收礼:“接伴使、副,送臣等水晶棋子各一副。”辽国官员迎接陈襄入境,馈赠一套水晶围棋。“遂辞其母及其君,逐帐置酒如初,授臣等信书,赐衣各三对,及弓马、衣币。”辽国皇帝赐宴,又赐给陈襄三套衣服,还有弓箭、马匹、钱币。“送伴使、副,送臣等鹿脯各十五条。”辽国官员送陈襄离境,馈赠十五条鹿肉。“燕京析津府……留府送臣等生饩,折绢、绫、罗等。”返程时经过燕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当地官员照例要送一批丝绸作为礼物,但都折成钱币,直接送钱给陈襄。

这位陈襄跟苏辙是同僚,两人还有拐弯抹角的亲朋关系——陈襄的爱徒孙觉,是大书法家黄庭坚的岳父,而黄庭坚又是苏辙的哥哥苏东坡的爱徒。陈襄出国收礼算不算不正之风?在当时是绝对不算的,甚至是朝廷默许的,因为辽国使臣到了北宋以后,北宋君臣也会多次馈赠礼物和钱财,而且回国不用交公,全归使臣所有。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