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是对我国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竹、木材质载体的概称。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记录下了泱泱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甘肃不仅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也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甘肃出土的汉简有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将近4万枚的汉简保存在这里——甘肃简牍博物馆。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两枚珍贵的木简,详细地勾勒出2000多年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路线图。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这里保存着两枚国宝级的里程木简,第一枚是出土于居延的里程木简,我们可以看到它上面记录了从长安到氐池的共20个驿置地点具体的里程道次;第二枚木简是出土于悬泉置的里程木简,它记录的是从苍松到渊泉,一共14个驿置地点具体的里程道次。这两枚里程简合在一起,就是举世闻名大家熟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路线。
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解员 赵子婧:刚好两枚里程简的路线接力勾勒出古丝绸之路的东段路线,为我们揭秘了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真实走向。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为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历史依据。
在这些汉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托友人代买东西的信件、出入关门的友好往来、官府通告,甚至还有一些信手涂鸦。这些蕴藏在简牍中的烟火气,助力我们穿越回汉代,感受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情感,与今天的我们同频共振。汉朝以孝治天下,那么如果家中的父母生病需要侍奉,怎么办?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在简牍博物馆我们看到,大量的木简里面有不少可以看出汉代“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这枚“乞归伺父”木简,就是一个士兵写给上级的乞归信。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就像是一本记录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真实重现了河西边塞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西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互鉴,极大地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
武威医简:国宝汉简中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全世界独树一帜。2000多年前,医生们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写到了医简上。中医文化也由此得以发展积淀。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不仅完整地记录了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以及五官科等各个科的30多个方剂,而且还记录了将近100味药材,甚至我们在这些木简当中还可以看到汉代药材的价格。您看这枚木简清晰地记录了:“牛膝半斤直五十,黄芩一斤直七十”。
据了解,这一套医简一共是92枚,其中78枚为木简,14枚是木牍,医简中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制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禁忌等,是汉代一位民间医者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有效方剂。
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刘光煜:这一套医药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内容较为详实的临床验方著作。
医简中的记载从丰富的药理研究到较完整的就医保障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的中医文化,凝结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仁爱之道。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