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发布时间:2025-07-10 17:57:28 | 来源: | 作者:丁思 | 责任编辑:

中新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

中新社记者 丁思

时移世易,礼仪代代不同。若要详细了解古人礼仪规范,须翻开一部叫做《仪礼》的古书。众所周知,早期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难免会失真。如果能得到早期传本则弥足珍贵。20世纪中叶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因保存完整、数量大、文献价值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仪礼》简如何被发掘?其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甘肃简牍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之桥?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仪礼》简是如何被发掘的?缘何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田河: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珍藏着丰富的简牍文物。由于气候干燥和地广人稀,古代简牍历经两千多年却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共有7万多枚简牍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又以汉简为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八成以上,素有中国“汉简之乡”的美誉。

武威出土汉简,主要包括汉代的儒家经典《仪礼》简、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及诏书令、体现汉代医药水平的武威医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还有汉代日书和衣物疏。

1959年,武威《仪礼》简出土于武威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6号汉墓,共有简牍469枚。整理者依照简牍材质、长短、容字、形制等情况,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其中,甲本为木简,共398枚,保存最好,字大简宽,简平均长度为55.5厘米—56厘米,宽0.75厘米、厚0.28厘米,四道编绳,内容包括今本《仪礼》中的七篇。

乙本木简37枚,字小简窄,简长50.5厘米、宽0.5厘米,四道编绳,仅《服传》一篇。丙本为竹简,共34枚,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五道编绳,仅《丧服》一篇。《仪礼》简九篇共存字27298字。

该简册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相对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原始形态。《仪礼》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典籍类简牍的一次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礼学传承、古代书册制度、书法艺术、文字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武威《仪礼》简仍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大的单一典籍类简牍,无论其数量、简牍的完成度、字体的清晰美观,都极具历史和美学价值,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简”。

中新社记者: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仪礼》简如何体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国家制度等?其记载的哪些内容仍在当下沿用?

田河: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源于其所根植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农业文明,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旱地粟黍农业和长江中下游的水田稻作农业已比较发达。在农业文明中,某一族群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处于熟人社会中,族群代际明晰,但血缘关系与社会网络则错综复杂,随着社会进步、阶层分化,为礼神敬祖、彰显层级、规范人伦、约束行为,产生了礼仪并逐步完善。礼仪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上至政府的典章制度,下至民间的人际交往,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南依祁连山,北邻腾格里沙漠。祁连山的雪水培育了丰茂的绿洲,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沃土。西汉初期,武威为匈奴休屠王游牧地域。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师河西后,武威归属汉朝管辖。随着武威郡的设立,官府行政制度相继实施,屯戍军民、移民迁入,武威逐步成为河西地区接受和传播中原文化的先行之地。数万枚河西简牍,尤其是武威汉简便是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的实证。

武威《仪礼》简是汉代时人手书的礼经传本。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教授《仪礼》的经师,类似于后世“教书先生”的角色,《仪礼》简则为其平日讲习所用。《仪礼》简甲本内容包括今本《仪礼》十七篇中的七篇,分别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乙本为《服传》一篇。丙本为《服传》篇别名《丧服》的一篇。

西方社会重宗教,中国社会重伦理。在熟人社会的中国,从古至今都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礼仪制度能够让每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宗族与社会关系网中,定位人伦秩序和尊卑坐标,承担应尽的义务,遵守言行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是有益的,有些规范和准则依旧沿用至今。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