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话•龙|叱咤风云五千年!探秘紫禁城里的龙文物

发布时间:2025-07-10 17:57: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徐海 | 责任编辑:

2024年,甲辰年,生肖龙,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龙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五位。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生物,寄托了人们期盼万事如意、福寿康宁、四海升平、天下和谐等吉祥观念,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龙的传说历史悠久。关于龙的起源,说法和争论比较多。龙的图案和传说更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一般认为,传说中各种各样的龙其实都是远古时代华夏先民的图腾。新石器时代的很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类似龙形的遗存:如以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为代表,其特点与扬子鳄相似;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鲵形纹为代表,有观点认为其是龙的化身;以及普遍发现于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陶寺文化等遗存中的玉龙、石龙和彩绘蟠龙纹。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在历史的发展中,龙成为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象征,气宇轩昂,威武勇猛,神圣而强大,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符号,中国人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余件(套)文物藏品中,有大量与龙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远自新石器时代,历商周秦汉、魏晋唐宋,迄于元明清,或生动威猛,或灵活蜿蜒,栩栩如生地呈现了龙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

话•龙|叱咤风云五千年!探秘紫禁城里的龙文物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龙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结构完备的“龙”字,显示龙是一种大口、曲身、有脚的神兽。中国龙的原型是什么,其中一个观点,孙机先生提出应以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为根据,其特点是前有大头,后部为几乎蜷曲成环形的短躯,红山文化的蜷体玉龙是与甲骨文“龙”字最相近的艺术形象,结合文献记载其应是金龟子一类昆虫的幼虫。远古人类之所以重视这种昆虫,可能是着眼于其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正如《说文解字》所言,“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所以说它体量虽小,却不失龙的本色。故宫博物院所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高25.5厘米,接近国家博物馆所藏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碧玉C形龙。玉龙整体呈长圆柱形,由一整块黄绿色玉石雕琢而成,身体弯成C字,浑身光洁,没有四肢、爪子、角和鳞片,吻部上扬,有梭形长眼,明显的长鬣,尾部上卷,遒劲有力。关于其用途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其为图腾象征,或者为祭祀的礼器。

话•龙|叱咤风云五千年!探秘紫禁城里的龙文物

汉 青龙纹瓦当   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五行阴阳学说兴盛,龙与天象和四方概念相联系。汉代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代表星相和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方。比如汉代青龙纹瓦当,直径18.5厘米,除了有遮蔽防雨、固定瓦片的作用,还有装饰和心理作用。古人以各种动植物、图案、文字等装饰瓦当面,青龙是瓦当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表示方位,是东方方位的神灵。此瓦当面中心有一乳钉状圆钮,青龙张口瞪眼,尾巴翘起,还有飘飞的双翼。青龙也起到沟通天人的作用。

话•龙|叱咤风云五千年!探秘紫禁城里的龙文物

唐 铜龙纹镜  故宫博物院藏

龙纹在隋唐逐渐世俗化,大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器皿和建筑构件之上,成为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装饰纹饰。但是另一方面,龙和皇权直接联系起来,可能是从唐代开始的,虽然在汉代开始龙与皇帝就有了某种联系。史载,唐玄宗铸“千秋镜”,在九月初五生日时赏赐群臣,有《千秋节赐群臣镜》诗为证:“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旧唐书•卷八》开元十八年记载,“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这种赐予臣下的铜镜多以龙纹装饰,称千秋镜或天子镜。此件唐代龙纹镜,为葵花形,镜背以纽为中心,龙纹为单体,呈蟠曲状,四周分布云纹。龙的长角翘起,巨口张开,身体遒劲,脖颈细长,似在回首戏珠。龙的姿态看上去遒劲有力,同时又显得生动活泼,仿佛在每日的使用中给人以活力。

话•龙|叱咤风云五千年!探秘紫禁城里的龙文物

宋 陈容 墨龙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