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礼出红山:史前第一次礼仪制度的飞跃

发布时间:2025-07-10 17:57: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徐豪 | 责任编辑:
礼出红山:史前第一次礼仪制度的飞跃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辽宁西部山区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红山文化‘坛庙冢’这种三合一的建筑遗址,有点类似于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太庙与明十三陵。”1986年7月,牛河梁遗址发掘出祭坛之后,《光明日报》刊文称。

“坛庙冢”体系无疑是红山文化后期形成国家雏形的重要证据,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意义重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其概括为“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贾笑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不晚于距今5500年,红山文化在牛河梁完成中国史前时代第一次礼仪制度的创新,以祭祀礼仪、玉礼器使用为核心,礼制已经成为红山社会团结、发展和秩序建立的基础。

礼出红山:史前第一次礼仪制度的飞跃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祭坛,构筑独特,规格甚高,其位置恰在女神庙的正南部,呈现“北庙南坛”的布局。 (摄影/滕妍妍)

从牛河梁到天坛

在北京城南离紫禁城直线距离约3公里处,有一个礼仪性建筑群,三色琉璃三重檐的祈年殿,汉白玉栏杆筑起的三层祭坛圜丘,一条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将它们串起,其他礼仪建筑沿着中轴线分布。这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坛。

这种礼仪性祭祀建筑群形制源远流长。三层起坛、天圆地方、沿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理念,连同“北庙南坛”“敬天法祖”的传统,早在5500年至5000年前的“红山古国”就已出现并形成规制,一直绵延至今。这一礼制的滥觞,就是牛河梁遗址特殊的“坛庙冢”组合。

在1983年秋冬,牛河梁积石冢和女神庙遗址先后发现,苏秉琦就将其与远在30公里以外东山嘴遗址的祭坛放在一起,归纳为“坛庙冢”,并指出“这是活动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人举行类似古人传说的‘郊’‘燎’‘禘’等重大祭祀仪式活动留下的遗迹”。

几年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3号冢经发掘解剖确认为祭坛,而且是规模更大、结构更为标准的祭坛,牛河梁遗址“坛庙冢”祭祀建筑组合得以确认。苏秉琦先生将其与北京的天坛进行比较:“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牛河梁遗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轴线分布的“北庙南坛”布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红山文化已进入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阶段,而作为红山文化中心的牛河梁女神庙已是宗庙或其雏形。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最重要的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曾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202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重启了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牛河梁遗址范围内,当时发现了16个遗址地点,这几年新确认遗址点已达67处,极大丰富了牛河梁遗址群的规模和数量。”贾笑冰介绍说。

基于礼仪行为的信仰体系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和半拉山遗址都发现了神庙建筑;东山嘴遗址、草帽山遗址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祭坛;牛河梁遗址和半拉山遗址都有祭祀坑发现。辽西和蒙东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祭祀遗迹类型、结构、布局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一致性,这说明红山文化中已经有了达成一致规范的思想制约和认同。

“祭祀礼仪活动设施在红山文化分布区的普遍出现,表明信仰和礼仪活动在红山社会中的广泛流行,祭祀礼仪活动遗址之间规模的差异或者趋同,说明与祭祀礼仪相关的社会规范已经出现,礼制已经成为红山社会团结、发展和秩序建立的基础。”贾笑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当时命名为3号冢的遗址,后来经过发掘被认为是祭天的坛。贾笑冰介绍,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级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而围成圆圈的三重坛所用的石头都是挑选过的六棱石柱,并非加工所成,而是依据石头的自然节理形成的,内层石头圈里面还摆放了祭祀用的陶制筒形器。

有意思的是,祭坛3个同心圆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和22米,3个数等比近于√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的测算,这3个大小不同的圈分别对应着冬至、春秋分和夏至,与地上所观测的太阳的运行轨迹相同。“从牛河梁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坛位居整个遗址区偏南侧,与后世的礼仪制度——北郊祭地南郊祭天完全吻合。”贾笑冰说。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