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老舍诞辰125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老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新中国首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自20世纪40年代起,老舍的作品跨越国界,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掀起“老舍热”。其创作的《茶馆》等作品更是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改编为舞台剧、话剧搬上舞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舍的文学作品为何能拥有世界影响与魅力?其文学内核与精神世界为世界文学发展作出了何种贡献?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魏韶华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吸引各地游客参观。王宇轩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早年老舍曾在英国伦敦生活工作近五年时间(1924年9月至1929年6月),他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老舍在英国有怎样的影响力?
魏韶华:不久前,英国伦敦的泰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小说《马先生谋杀案》。在这部脑洞大开的“侦探+悬疑+穿越”小说中,老舍和狄仁杰居然在1924年的伦敦,为破获命案走街串巷、闪展腾挪;被害人则是另一个不可能的人物——老舍创作于英国伦敦的长篇小说《二马》的主人公马则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舍在当地的影响力。
另外,位于英国伦敦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的一幢维多利亚式小楼,就是老舍当年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讲师时曾经居住的地方。2003年11月25日,英国遗产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老舍故居”,并镶嵌了蓝牌以示纪念。在英国,镶嵌蓝牌是纪念在当地生活过的历史名人的一种方式,通常镶嵌在名人故居或他们活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场所。老舍亦成为第一位获得故居蓝牌的中国文化名人。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展出老舍作品海外译本的封面。王宇轩 摄
中新社记者:老舍在西方的汉语教学经历与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了其文学创作?
魏韶华: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欧洲多国的游历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国,老舍广泛涉猎欧洲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滋养,并开始将文学视为自己钟爱的事业。课余时间,他系统阅读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近现代的西方文学作品,尤其受到狄更斯等西方作家的启发与影响,这一点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通过对北京学生和学校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流露出狄更斯式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幽默文风。
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更是直接将故事背景置于英国伦敦,通过中国父子两代人与西方文化的相遇、交锋与碰撞,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老舍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文化型作家”的宏阔格局。
游客在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参观老舍作品海外译本。王宇轩 摄
此外,1948至1949年间,老舍在美国纽约完成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虽然原作未在中国出版,但其英文版本的广为传播,也反映了老舍作品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在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这部小说通过描绘鼓书艺人的生活,展示了老舍对底层社会的关注,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与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传统是相呼应的。
中新社记者:老舍曾积极参与自己作品的英文翻译,这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有何影响和启示?
魏韶华:老舍参与自己作品的英文翻译这一独特的经历,既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又深刻影响了他理解西方文学的眼光和视角。以《四世同堂》为例,其英文译名并非直译,而是意译为“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也准确呈现了原著的核心意象。
老舍在美国访问期间,不仅致力于了解美国文化,更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真实的现代生活。他通过演讲和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真实形象和样貌,展现中国人身上所蕴含的现代性因子、抗争精神与人文风俗。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