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1月3日电题:一座中国竹桥为何在国际桥梁大会获奖?
——专访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邵长专
中新社记者 龙敏
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IBC)相关奖项评审结果日前揭晓,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的“玲珑”竹桥,荣获侧重于表彰特殊用途桥梁创新突出成就的亚瑟·海顿奖。
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竹桥——“玲珑”桥全貌。受访者供图
一座中国竹桥,何以吸引中外目光?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玲珑”竹桥设计者邵长专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为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竹桥?
邵长专: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
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西大门,这座桥的使命就不仅是出行,还肩负着对国家公园形象与人文特色的展现。
“玲珑”桥内景。受访者供图
竹桥无疑是最优选择。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地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崛起,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建筑的需求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竹子凭借其良好的生态性能,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同时,可以成为未来很多材料的替代选择,是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建筑材料来使用的。
因此,这座竹桥采用传统加工制作工艺,以圆竹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不仅节约了建造成本,还能推动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展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特色。
竹桥以优雅之姿横跨水面,将山水与田园紧密相连,成为“山水竹韵”主题中不可或缺的灵动纽带。一座竹桥置于山水画卷之中,打造出“过桥即入画卷”的独特体验。
中新社记者: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的竹桥,是如何设计和建造的?
邵长专:竹子作为主要材料,优点是韧性好、生长速度快,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容易开裂、耐久性差。因此,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玲珑”竹桥也一度遇到很多难题。
在处理竹材的过程中,首先要打通竹节使内外压强一致,有效避免竹子开裂;继而还需进行多道工序的处理,以使竹子达到使用要求。
相较于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的弹性参数只有两个,竹子因为生长方向、环向和半径方向都不一样——术语上称为各向异性,因此有9个参数,大大增加了其受力研究的复杂性。
团队曾一度面临规范空白、无专业辅助计算软件等困难,只能依靠实验结合多种结构计算软件相互配合计算,最终完成设计方案。以当地毛竹为主要原材料,“玲珑”竹桥经过对竹材的处理,提高其建筑性能,在原车行桥两侧各建造一座宽3.5米的竹拱人行桥,通过拱上屋顶将两座竹桥连成整体形成廊桥。竹拱桥全长168米,为中国同类桥梁之最。
玲珑桥廊顶。受访者供图
竹桥设置墩顶钢牛腿作为连接各竹拱结构的纽带,使之形成多跨圆竹—钢混合拱桥,以提升竹桥的跨越能力;竹拱横截面采用多束圆竹大截面形式,圆竹为主、钢材为辅,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优势,在保障竹拱结构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同时增加观赏性。
竹拱的曲线线形也具有鲜明的引导性和指示性作用,能引导游客的视线,创造出一种柔和而令人愉快的视觉体验,让人感受自由与浪漫。
中新社记者:竹桥与石桥、木拱桥等其它桥梁相比,存在哪些异同?蕴含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
邵长专:竹桥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桥梁形式。与石桥、木拱桥等其他桥梁相比,竹桥在材料选择上更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竹子作为一种生长迅速、可再生的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承重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抗拉性能。
竹桥的设计往往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线条的流畅与结构的轻盈。不同于石桥的厚重与木桥的宏伟,竹桥更注重以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功能效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通过编织、捆绑等方法,将一根根竹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东方的简约之美,使人们更容易寻得原汁原味的风采,达到入景、入心的表达效果。
玲珑桥细节图。受访者供图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