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敦煌星图》与西方的宇宙观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5-07-04 11:22:18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冯志军 | 责任编辑:

题:《敦煌星图》与西方的宇宙观有何不同?

——专访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晓星

仰望星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同的向往与探索,世界几大古文明都曾对星空进行了数千年的观察。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敦煌星图》,作为世界现存古老星图中星数极多而又最为古老的一幅,是天文学历史上人们叹为观止的文献资料,其描绘的一连串星图,展现了北半球肉眼可见的大部分恒星和星宿。

《敦煌星图》记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它反映了中华文明怎样的宇宙观?东西方对于浩渺星辰的认知和探索有何不同?近日,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晓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敦煌星图》中记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具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赵晓星: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精美的唐代星图,即现藏于伦敦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全天星图》和藏于敦煌市博物馆的《紫微垣星图》,它们又分别被称为《敦煌星图》的甲本、乙本,前者记录了1300多颗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记录星数极多的星图。

什么是星图?简单来说就是“星星的地图”,是指观测星星后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对夜空中比较稳定持久特征的描绘,包括对恒星、星座、星系、星团等进行摹写的绘图集。

绘有《全天星图》的这张写卷全长3.3米,卷首已不存,现存前半部为《云气占》,后半部就是《全天星图》,尾部绘一电神并题写“其解梦及电经一卷”。

《敦煌星图》与西方的宇宙观有何不同?

  图为敦煌文献S.3326《全天星图》(局部)(敦煌研究院供图)

《全天星图》用一种较为先进的方式描绘了整个星空,前12幅用类似圆柱形投影法绘制十二时角图,最后一幅又用类似方位投影法绘制环北极星图。此图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沿黄赤道带分十二段,将紫微垣以南诸星利用类似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圆柱投影的方法画出,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平面投影图上,这种方法在当时堪称非常先进。

而全长近3米的《紫微垣星图》共绘有138颗星星,将紫微垣诸星绘在直径分别为13厘米和26厘米的两个同心圆内。由于这幅星图中有“西”“西蕃”“东蕃”等这些标示方向的文字,由此可以推知此图为左西、右东、上南、下北,这和人们仰视星空的情形是一致的。

《敦煌星图》与西方的宇宙观有何不同?

  图为敦煌文献敦博076《紫微垣星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图中星星用红、黑二色标示,凡不属紫微宫的星,虽离北极较近也略去不绘,有些属于紫微宫的星虽离北极较远也被绘出。古人认为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预测帝王家事便要观察此天区。

中新社记者:《敦煌星图》如何诞生?都有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文学发现?

赵晓星:中国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能够预示人间的吉凶,帝王们也非常注重“夜观天象”得出的预言。如汉宣帝督促老将赵充国率军平定羌人之乱时,就用了“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作为依据;1995年在新疆和田尼雅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可见古人多么相信来自星星的信息。

古代中国对天象变化的关注,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全天星图》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也很容易辨认出北极星宫和北斗星的位置。而且每一颗星都是比对而画就,它们的位置误差相当小,约在1.5°至4°之间。

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凭借肉眼观察、徒手描绘,能做到如此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全天星图》的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它不是简单粗糙靠想象绘制,而是以较严密的几何规则作为依据。

《全天星图》的内容实际上是为前半部《云气占》服务的。唐人观察云气变化进行占卜时,先看“云”或“气”的形状和颜色,再看它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这时就要利用星图来定位,之后再找出天上这个位置对应地上的地方,由此确定吉凶出现的地区,以完成占卜活动。

《云气占》包括26幅不同形状的云气,图下80行文字。有趣的是,根据第43行中提到“臣淳风言”,可推测这件文献应写于唐贞观年间,它的母本可能是唐初著名的天文星占家李淳风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进呈本。

中新社记者:通过对《敦煌星图》的持续研究,东西方探索浩渺宇宙的观念有何不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