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场,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收官,目前豆瓣8.4分。
全片第一幕引子,是胡歌饰演的阿宝去见原著作者金宇澄本尊。“你是作家?”“退休了。”“书的名字想好了吗?”“没想好,不过第一句是: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时间回到2011年,金宇澄有感而发,在一个网站上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用上海话写故事,后在纸质上发表和出版时,更名为《繁花》。
当初金宇澄第一次见王家卫时,问了一句话:“导演,你是有名的慢工出细活,十年能出来吗?”王家卫说:“我尽力。”
在过去十年里,他们就跟故事里的阿宝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从反馈来看,王家卫历时3年拍摄完成的这场“二度创作”,成绩相当不俗。
翻翻原著,你就会发现,从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到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你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艺作品。担着书中姓名的一个个人,有了具体的面孔,但无论是“派头、噱头、苗头”,还是“人面、情面、场面”,他们的命运交响是被重新书写的。
大众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问题已讨论多年,此次《繁花》热播,抛出了一个更极致也更有趣的全新探讨契机。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者如何赋予原作新的生命?
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成热潮,改编各有路径
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已然成为一股热潮。其中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获奖小说,是近些年影视改编炙手可热的宠儿。而且,几乎部部作品都是“大导”掌镜、“名编”执笔。
2022年大爆的现象级国产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长达115万字的获奖同名小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十多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改编过程中,相较于原著,电视剧的“底色”多了温暖、明亮的感觉。
还有一些茅奖小说已经或即将进入“影视序列”,尚未与观众见面,例如《主角》《北上》《张居正》等。
公开信息显示,历史题材剧《风禾尽起张居正》,改编自作家熊召政的茅奖获奖小说《张居正》,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传奇故事。
改编自作家陈彦茅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主角》,讲述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以及与秦腔和大历史起起落落之间的命运交集;《北上》改编自作家徐则臣的茅奖获奖同名小说,讲述6个运河边长大的年轻人,在故乡花街度过纯真青涩的少年时光后,一路沿河北上追寻理想,又顺流而归返还家乡。
2023年还出现过“预言家式茅奖得主”。3月,由冯小刚执导的悬疑网络剧《回响》热播。8月,原著作者东西凭借《回响》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纵览以往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既有基本遵照原著的,也有“二度创作”幅度较大的。
梁晓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作者一般都愿意自己作品原封不动地呈现,而不是‘做减法’地呈现。但是在所有小说改编中,这都是不可能的。改编之所以叫改编,是因为它二度创作,一定是有取舍的。”
改编风格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创作者们各有路径和特色。归根到底,影视剧的自身品质、作品是否能引起当下观众共情,才是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
2023年即将落幕之际,大家公认“不好改编”的茅奖作品《繁花》终于面世。
出生于上海、之后随父母去香港的导演王家卫,想知道一直留在上海的哥哥姐姐们经历了什么——“他们跟《繁花》里面的人物基本上是同一代人”,所以王家卫决定改编这本小说。
王家卫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交上“荧屏成绩单”。观众这才意识到,他讲了一个和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影视是小说的“影像批注本”,给出一个在原著里看不到的阿宝
在《繁花》小说开篇,金宇澄写,阿宝10岁,邻居蓓蒂6岁,两个人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的胸怀。”
这温情、动人的一幕,被王家卫在电视剧中复原了。
《繁花》小说一共31章,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上海岁月。小说贯穿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展现了沪生、阿宝、小毛3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男人成长经历,并由此辐射上海滩几十个人物的命运。小说以独特的沪语和话本式表达,书写了一部上海的繁华传奇。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对这部小说的颁奖词如是说:“《繁花》的主角是在时代变迁中流动和成长的一座大城……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