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溪山清远:中国古代绘画的当代解码

发布时间:2025-07-04 11:22:1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陈华文 | 责任编辑:

【南宋】夏珪 《溪山清远图》(局部)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审美教育的不断重视,有关中国艺术史论的各种著作也不断出版,其中不乏名家新作涌现,为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认识艺术、理解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其中,《溪山清远:中国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以下简称《溪山清远》)无疑是一部沉甸甸的著作。该书文与图结合、述与论交融,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叙事,丰富和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空间。

从画作中来,到历史中去

高居翰(James Cahill)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教授,作为一名美国学者,他对中国艺术无比热爱,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和传播中国艺术,且著作等身。他目前被翻译到国内的《图说中国绘画史》《隔江山色:元代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等系列著作,在美术理论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凭着高质量的著作和对中国绘画独到的见解,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

《溪山清远》一书正是根据高居翰晚年的中国艺术系列讲座翻译和整理而来。他对中国艺术饱含深情,在他看来,中国艺术是了不起的艺术,尤其是宋朝的绘画,堪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比肩。他虽然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著作,可他在人生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一部中国绘画通史,可惜年事已高,没有精力逐字进行书写。此书根据他生前的视频和录音整理,算是圆了他的遗愿。

严格来讲,这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通史,书名其实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是此书具备通史的气魄。按照学术进路推测,该书还有一个“下半场”,那就是元朝之后的绘画史。因为从他此前出版的著作来看,这也在情理之中。该书兼具了专业性和普及性,既可以当成绘画史书,同时具有教科书的气质,也可视为学术观点鲜明的专著。很显然,高居翰不热衷于对绘画史平铺直叙,而是要突出中国绘画的“高光时刻”。这本书主要梳理了早期周朝到宋朝绘画艺术的发展流变,这段历史其实也够漫长了。一本书显然也不可能穷尽绘画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书中关于宋朝之前的绘画史篇幅相对简略,而对于宋朝的绘画分析则浓墨重彩。

高居翰是中国艺术的“超级写手”。这本800多页的著作中,仅绘画插图就多达2000幅,这在同类著作中是少见的。他论述中国艺术生动且极富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赏画经验于一体,并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本书论题开放、耐人寻味,对绘画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尽管对中国古代绘画如数家珍,可他又把自己当成中国绘画的“局外人”,对于学界达成的一些共识,清醒地保持认知的距离。比如对于绘画作品,他认为要带着乐趣,慢慢品、慢慢看。这本是常识,却在现实的绘画研究中,被一些研究者忽略了。他们往往过于强调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因素、社会背景、画家的修养等,而对画作本身的解读蜻蜓点水,或者不得要害。在他看来,研究和解读中国古代绘画,应该从画作中来,到历史中去。与其说高居翰对于中国古代绘画有多么高深的见解,不如说他重视感性的作用,重拾观看之道,回归绘画常识,挖掘作品的内在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的现代研究之维

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海外学者醉心研究中国艺术,如喜龙仁、罗樾、苏立文等人,而高居翰无疑是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他总是能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找到漏洞和不足,然后继续朝前探索。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欣赏过大量中国古画原作,还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多次到中国进行深入的艺术考察,和很多学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可以这么讲,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他是全方位的、全视角的。

《溪山清远》无法用几句话概括其内容和饱含的艺术思想,若一定要总结,那就是以先秦至宋朝美术史为主线,依托画作,系统讲解和论述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再现或写实”和“生动或忠实于自然”的视觉传统,特别是凸显宋朝绘画的高度和成就: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如何由装饰转向再现自然和“视觉逼真”,并在两宋时期达到巅峰。另外一个方面看,此书是对高居翰之前出版的以元明清绘画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系列著作的重要补充。同时,高居翰也试图引导观者重新关注绘画形式、图像和风格问题,倡导“以视觉为面向”的学习、鉴赏和探索,而不是任由理论话语扭曲和遮蔽观看之道,消弭欣赏的重要性。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