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博物馆: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6-16 11:26:22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殿堂

我国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

陆建松(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科研基地”主任):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新时代的10年,我国基本形成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事业取得辉煌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博物馆体系逐步优化。

1983年全国博物馆总数为467座,1990年1013座,2000年1397座,2011年3589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平均每年以数百座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依法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一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历史、考古、艺术、人物、自然、生态、科技、民族、民俗、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建立了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

第二,博物馆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让文物活起来成效显著。

积极举办陈列展览。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手段和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数量从2013年的2万多个增长到2022年的3.4万个,2022年接待观众5.78亿人次。

重展也重教,展教结合,举办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2022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近23万场,包括专题讲座、视听欣赏、研习活动和知识竞赛等。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社交媒体,开展云展览、云教育和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数以亿计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2022年推出线上展览近万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百亿人次。

创新文物传播方式,与传媒界和艺术界跨界融合。例如,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如果文物会说话》、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受到观众追捧。

积极开发文创产品。例如,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种类突破一万种,深受民众喜爱,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第三,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在助力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博物馆通过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展示,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力量源泉和深厚底蕴,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以史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物就是承载于实物之上的文化,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博物馆通过透物见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大量文物出境展、举办国际博物馆合作会议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博物馆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更是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文化沃土。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立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守正创新,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