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6月16日讯(记者 秦金月)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发挥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中国网文化频道记者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供图)
保护非遗 民族博物馆在行动
陶颖认为,认识民族博物馆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厘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在物的象征和精神生活上的反映,是有形的物化形式和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活”的再现,是通过一定仪式和活动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博物馆里的文物是那些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文物。但事实上,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许多文物没有载体,有的靠口耳相传,有的是表演艺术,有的是传统手工艺,有的则是节日和宗教活动,这部分也恰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陶颖说,有些民族,如赫哲族、佤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更多的是靠口头传承或刻木记事,那么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想要在这些民族中找到历史较为久远的文物,搜集物证是很困难的。
当各地的综合性博物馆对我国少数民族文物的关注、征集、抢救、收藏、保护和展览的力度不够时,当地的民族博物馆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到有效补充。
“要强调的是,在民族类的博物馆里,有很多文物实际上和非遗是分不开的。”例如我国各民族的文字、服饰、乐器、生产生活用品等,人们通过日常的生产生活,就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来了。
“所以在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一些博物馆里,非遗的相关物证特别的多,通常会有一些非遗专题的展览。”
陶颖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水族马尾绣背儿带为例。这件文物是水族妇女背负儿童的工具,于20世纪80年代征集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背儿带制作使用了水族独特的马尾绣技艺,三都水族把这种背儿带称为“歹结”(水语音译),其中“歹”的意思是背儿带,而“结”是马尾。背儿带用多个绣片拼缝而成,有着丰富的刺绣纹样,最醒目的是背带心上一个展翅的大蝴蝶图案。整个背儿带绣制精细,构图均衡饱满,极富张力。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水族马尾打籽绣背儿带(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供图)
陶颖介绍,马尾绣是水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绝活,工艺繁杂而独特,其中马尾绣背儿带最能集中和完整体现这一工艺的精湛水平。从准备刺绣的底布开始,到一件马尾绣背儿带的完成,共需52道工序,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
马尾绣背儿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外婆(或舅母)会送上马尾绣背儿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出嫁后生第一个孩子时,才能享受此殊荣厚礼。此后,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儿带,会一直使用先前送的背儿带。通过赠送背儿带,母亲希望女儿婚姻幸福,母贤子孝。
正因马尾绣的工艺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水族马尾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马尾绣背儿带更是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马尾绣背儿带,刺绣精美,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文化特征的珍贵资料。
陶颖认为,“民族博物馆很早就进入了非遗保护的领域。当我们对非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时,对于这部分文物的物证的保护和传承,在一些民族类博物馆里就已经开始了。”民族博物馆通过其宣传教育的职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加深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而增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盘活民族文物资源非常重要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