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400多年的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这样延续古籍传承

发布时间:2025-06-05 16:09:57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窦 皓 | 责任编辑: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400多年来,天一阁书香不绝、文脉不断。登记藏品22万余件,其中古籍30余万卷,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如今,天一阁不仅沿袭古制,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严格的管理制度,将善本细心保存,更引入智能技术设备、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精心修复古籍。一个个数字平台、一场场线上展览,将古籍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坐落着一座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书香不绝。

走进院内,草木葱茏,江南园林让人眼前一亮;登楼远眺,长廊曲折,阁前的天一池碧波荡漾。以藏书楼为重点、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其中古籍30余万卷,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00多年来,天一阁藏书楼和其所收藏的珍贵善本,是中国藏书文化的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

书藏万千

巧妙设计建筑,严格管理制度

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一阁建造人范钦的坐像。雕塑旁的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之地。据说,藏书最多时达7万多卷。

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范氏故居,原是范氏家族的生活区域。范氏故居与天一阁藏书楼之间,用高墙隔出了一条长长的防火巷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是为防范火灾波及藏书楼而作出的精心安排。”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说。

书籍越来越多,而东明草堂面积有限,范钦便建造起新藏书楼。取名“天一阁”,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含着以水克火之意。

走出藏书楼,迎面是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一泓碧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所以也用作消防水池,万一着火,就近有水源。”李开升说。

精巧构造之外,藏书管理更为严格。钥匙由各房共同掌管,非各房齐聚不得开锁……诸如此类的规定,对当时的书籍保护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天一阁现藏30余万卷古籍中,善本有8万余卷,其中尤以成系列成规模的明代地方志、科举录为特色双璧。现存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164种为海内孤本。

上世纪80年代北书库建成,第三代书库也在10多年前建成使用。如今,北书库一楼还专门开辟了阁藏古籍展示柜,一排排定制的樟木书柜整齐排放。打开细瞧,樟木搁板上,平放着一册册古籍,间或放着白色袋装芸草。“草香独特,能够防蛀驱蠹,保护书籍。”李开升说。

在天一阁博物院的南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包括陈列展览服务区、体验区、文物典藏修复区等功能区的天一阁南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的一年,这将是天一阁建设的重中之重。“未来,两个馆区在功能上充分互补,又各具特色。”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说,北馆侧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家”与“藏”,南馆侧重现当代语境下的“公”与“用”。

善本存护

引入智能设备,培养修复人才

自动灭火系统、温度监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虫害检测装置……步入5000平方米的第三代书库,遍布其间的监测设备,让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书库中一排排恒温恒湿智能柜让珍贵古籍有了“新家”。“柜体通过内置的工作模块,控制温度和湿度,实现智能控温和控湿。”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说。

如今,天一阁构建起了覆盖全馆的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温湿度、光照度、劣变程度、风速等多种要素的采集监测和分析。许多文物还拥有特制的古籍实木夹板、无酸纸囊匣、书画布套等专用设备,以便打造一个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

“一方面,通过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减少环境因素的危害;另一方面,对于损坏的书籍,修复工作也必不可少。”李洁莹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从民国时期的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代传承人严春航开始,以师带徒,传承至今。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纸页两面刷上糨糊,粘上一层布,刷实阴干后揭开,分离粘连的纸页……在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14名修复师正在工作。从拆揭、修补书叶,到润湿压平、折叶修剪,最后到丝线装订、粘贴书签,一本古籍重获新生要经历20多道工序。

书库中,修复完成的明抄本《北曲联珠》,颜色和谐,展阅平整。作为范钦遗留下来的孤本典籍,它在450多年后迎来了新生。

“找到材质相近的补纸不容易,我们在馆藏500多种纸张中,选配了一种材质及厚度相对接近的竹皮纸。但由于单张书叶颜色不均,很多地方还需要根据颜色选配修补。”在天一阁工作40多年的王金玉,带着徒弟谢龙龙耗时3个月才完成《北曲联珠》的修复工作。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