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适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成立十周年。6月7日,2024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大会在北京朝阳举办。会上,多项重磅成果发布。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中国网9月5日北京讯 (记者 苏向东)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是全国唯一部市共建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今年适逢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实验区坚持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全力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现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琪表示,截至2024年6月,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文化企业5万余家,十年来,增加3.4万余家,增加2倍多。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32家,1-6月,实现收入824.6亿元,增速高于全区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区比重55.0%。
以下为中国网记者专访实录:
记者:今年是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作为全国唯一的部市共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十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取得了哪些成绩?
郭琪:十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持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朝阳区尤其是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统计,2023年1-12月,国家文创实验区141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711.0亿元,同比增长8.0%,占朝阳区全区比重为54.4%,占全市比重为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优势明显,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领域收入居全市前列。
截至2024年6月,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文化企业5万余家,十年来,增加3.4万余家,增加2倍多。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至1532家,1-6月,实现收入824.6亿元,增速高于全区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区比重55.0%。
2023年10月,国家文创实验区AIGC创意产业联盟成立。
记者:国家文创实验区的目标在于以制度创新,大胆实践,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十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哪些重大创新和突破?
郭琪:国家文创实验区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创新引领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完善政策体系,释放产业活力。加速推动文化消费试点、影视及文化艺术品保税、“两区”建设等相关政策率先落地。北京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18条”(京文领办发﹝2020﹞5号),朝阳区出台促进国家文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叠加效应显著。
创新文化科技融合,实施“文化+”战略。率先发布北京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全区1800家文化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率先成立国家文创实验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意产业联盟,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发展;启动建设全市首个Al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构建“软件+硬件+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揭牌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AIGC与数字创作基地,为文化产业创新升级注入新活力。
2023年1月9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据悉,这是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建设,将引导百家机构、千个空间、万家企业集聚“云端”。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提升园区品质。转型升级102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北京市级园区达39家;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建成3家百亿级园区,认定5家文化科技融合特色园区,5家文化消费特色园区,2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公园”;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实现百个园区、万家企业在云端聚集。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